在社交场合、日常聚餐中,总有人看起来格外“爱喝酒”,一杯接一杯,酒不离手。但你可曾想过,这或许并非单纯的喜好,而是隐藏着酒瘾疾病的信号,许多人对此存在诸多误解,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一、“海量”是本事?实则是身体的警报
不少人认为能喝海量酒是酒量好、有气魄的表现。朋友聚会时,以千杯不醉为荣,旁人也纷纷夸赞。可真相是,当身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饮酒量才能达到以往的满足感或“微醺”状态,这往往是酒瘾形成的开端。长期大量饮酒,肝脏分解酒精的酶持续“高负荷运转”,身体为适应这种高强度解酒,被迫调整,看似“海量”,实则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报,长此以往,肝脏、肠胃等器官都将遭受重创。
二、借酒消愁正常?情绪依赖背后藏隐患
生活压力大,借酒浇愁似乎成了常态。工作失意、感情受挫,一杯酒下肚仿佛能忘却烦恼。然而,频繁依赖酒精舒缓情绪,意味着心理上已经对酒产生依赖。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借酒逃避,但慢慢地,一旦不喝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就如潮水般涌来,让人难以自控。这种情绪依赖循环往复,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酒瘾趁虚而入,侵蚀身心健康,陷入越喝越愁、越愁越喝的恶性循环。
三、“小酌怡情”无害?量变引发质变风险高
一直流传着“小酌怡情”的说法,让很多人觉得每天喝点酒有益健康,放松身心。可研究表明,即便少量饮酒,日积月累,酒精也在悄无声息地损害身体。从轻微的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到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发病风险,所谓“怡情”的小酌正一点点累积成大患。而且,对于那些本身有酒瘾倾向的人,小酌很容易成为复饮的导火索,打破戒酒防线,使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别再误把这些酒瘾的潜在症状当作正常饮酒行为,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类似迹象,及时警醒,寻求专业帮助,才能避免让“爱喝酒”演变成难以治愈的酒瘾疾病,守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