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远市政协八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围绕“扶持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主题展开专题议政。会议由清远市政协主席姚楚旋主持,清远副市长杨焕应邀参会。
产业链短板制约发展潜力
今年上半年,清远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赴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并通过深入清远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个别访谈、与有关部门座谈研讨,希望找准清远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带动清远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据悉,清远现有涉农企业12820家,其中98.74%为乡村中小微企业。近年来,清远紧抓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关键,对乡村小微企业发展开展全方位的扶持工作,助力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调研组表示,对比国内农业强市,清远乡村小微企业还存在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整合程度低、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乡村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停留在农产品直接销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且新型销售渠道建设不足,多数乡村小微企业仍依赖传统线下销售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产业链整合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短板。”调研组成员王清表示,以麻竹笋为例,采摘时只收购可食用部分,其笋壳作为可利用资源被丢弃浪费,原料利用率不足30%,而揭阳市已实现“笋壳→食用菌基料→有机肥”的闭环利用,资源价值提升5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链主’企业严重缺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中仅少数具备跨产业整合能力,笋壳生物转化等成熟技术也因缺乏配套政策未能落地。”
六项建议构建产业生态
针对发展痛点,调研组提出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好金融服务对接、扩大产品销售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等六方面建议。
其中,建议推动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建立帮扶关系,将创新项目、技术人才、发展经验进行共享,以一个企业带动多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全面发展。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手工艺衍生品开发等延链补链,建设县域共享物流枢纽,降低流通成本。
“清远不缺资源,缺的是‘点废成金’的产业联结智慧。”调研组还建议将西牛镇列为产业链整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竹笋副产物利用专项基金,引入食用菌企业、有机肥企业等共建加工基地,通过参考和复制“揭阳模式”,即1吨笋壳能培育0.8吨鲜菇,再创造6000元附加值的做法,打造“笋业循环经济”标杆。
“清远有这么多竹子,竹笋加工却主要集中在食品方面,工艺方面非常少。”姚楚旋表示,清远市政协将把麻竹笋产业发展列为明年上半年的调研主题,不仅着眼于助力乡村振兴,还将侧重于高科技开发运用、前沿技术等方面。
姚楚旋还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又以当地农户为主,比较缺乏的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培训,通过长期的过程助力农业产业深度发展。杨焕表示,清远市政协专题调研组选题精准,结合清远农业发展实际提出的意见建议接地气、有见地。接下来,清远市政府将围绕大家关切的问题,以更大力度推进落实。
清远市政协领导梁积福、陈丽霞、梁思、谭云格、王宗龙、谢志明出席会议。
南方+记者 黄剑琴
通讯员 郑协中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黄剑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标签: